《读者》:泛滥的温情主义正在威胁真正的文化
原始出处: 新京报

然而《读者》还有它存在的理由,一些小群体主义者和麻将工作者,还需要一种用文字编织的谎言慰藉一下自己脆弱的神经和感情,因为那是远离神话和英雄史诗的舞台,《读者》维系着他们滑向更为平庸的危险生活的可能,《读者》构建的意识形态宛如砝码,一旦失去,必然失衡。
因为工作是编辑的原因,我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稿件,来者不管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是刚刚学会写作文的小孩,他们交上来的作业,大部分都沾染上了浓重的《读者》气息。这是一本刊物的成功,却也宣告了作为读者的失败。他们可以忍受日常生活的繁杂、琐碎,同时坚持不懈地制造有关幸福的谎言。更为可怕的是,由此造成的错觉:他们的生活就是一向如此。小市民的禅宗精神就是这样轻而易举地获得。
以《读者》为代表的刊物在意识形态方面显示出来的力量,在大众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已经对真正的文本构成了威胁。它们强大而隐秘,像尘埃一样无处不在,却拥有一副温情脉脉的面孔。
对艺术的消解和所有苦难的净化,在想象力日益衰退和信念支离破碎的格局里,最终将演化出什么样的图景?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