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e our family  |  express our passion  |  look for happiness  |  make dreams come ture

Saturday, July 17, 2004

纪录片《华氏911》在美国引发政治风暴

  由好莱坞著名反战导演迈克尔·摩尔导演的纪录片《华氏9·11》,在美国公映一个多星期以来,已经引发了一场政治风暴。美国报纸、电视、广播竞相报道这部影片;政客、学者、知识分子、学生甚至工人,都在谈论这部影片。7月12日的《时代》周刊(提前出版)也以封面故事的形式,大篇幅报道了这部影片,文章说:“《华氏9·11》迅速形成的公众影响,是再多的金钱也买不来的。由它引起的热烈政治辩论,只有13年前奥利弗·斯通执导的《约翰·肯尼迪》可与之媲美。”不同的是,《约翰·肯尼迪》议论的是一位已经故去的美国总统,《华氏9·11》抨击的却是在位美国总统。
  摩尔想把布什赶出白宫
  摩尔先生的政治勇气可真够大的。记者怀着极大的兴趣,前往美国知名的AMC影城观看了这部电影。由于是休息日,来影城看电影的人还真不少,当记者来到播放《华氏9·11》的第七放映厅时,能容纳200多人的放映厅已几乎座无虚席。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放映过程中,观众们被影片中大量第一次披露的镜头吸引和震撼:布什在“9·11”事件发生后束手无策;布什在2003年3月19日宣布发动伊拉克战争前还挤眉弄眼扮鬼脸;美国士兵在伊拉克战场被炸得血肉模糊,而布什却在高尔夫球场轻松挥杆……
  影片中的这一幕幕,给观众反复传递着同样的信息:布什在“9·11”前后和伊拉克战争中犯了一系列错误,他根本不是一位称职的总统。
  此间有媒体说,摩尔似乎对布什有“深仇大恨”,他拍这部片子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今年的总统大选中将他赶出白宫。一位刚看完电影的中年妇女告诉记者:“布什肯定没戏了。他和他父亲一样,干完一任后就得离开白宫。”这位妇女不愿意把她的名字登在报纸上,但她讲这话时很认真,语气也相当肯定。
  《华氏9·11》内容是否真实
  记者的一位学者朋友说,美国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国家,摩尔有权拍摄任何题材的电影,哪怕内容批评的是美国总统。但关键是内容要真实。《华氏9·11》的内容真实吗?支持布什的人说,摩尔故意歪曲事实、丑化总统,简直是一派胡言;反对布什的人说,摩尔用无可辩驳的事实真实地描绘了布什所犯的“罪行”;摩尔本人则说,他的选材百分之百正确,无论任何人哪怕是找出一点错误,他都要发奖金1万美元。
  《华氏9·11》在开片不久,即展现了布什在得知“9·11”事件发生后的反应:2001年9月11日上午9时05分,恐怖分子劫持的客机已撞击了纽约世贸双子大厦,布什正在佛罗里达州的一所小学里为二年级的孩子们朗读《我心爱的山羊》。白宫办公厅主任安德鲁·卡德悄声走进教室,跟布什耳语:“美国正在遭受攻击。”总统的表情凝固了,坐在椅子上傻傻地发愣。这时,电影采用了慢镜头表现手法,极力夸张总统面部呆呆的表情。布什就这样在教室里坐了7分钟。摩尔在画外音里这样描述总统在这7分钟里的心理活动:我要是多工作、少休假该多好啊!我要是听取了反恐专家对“基地”组织的袭击警告该多好啊!总统显然不知道该怎么办。
  但“‘9·11’调查委员会”在经过多方查证并询问了布什本人后撰写的一份中期报告,与摩尔先生有不同看法。该报告认为,布什“觉得在搞清真实之前应保持镇静”。报告还披露:布什在教室那段时间,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没有任何人与五角大楼联系过;布什9时35分离开那所小学,9时45分第一次与副总统切尼通电话;布什在那所小学期间,政府部门对恐怖袭击的反应相当混乱,两架F-15战斗机8时53分升空,要飞往哪里?去干什么?飞行员并没有得到清楚的命令;布什说他授权美军可以击落被劫持客机,但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
  是谁放飞了拉登的亲戚
  摩尔说,“9·11”后,布什政府在没有经过适当“法律盘查”的情况下,便同意142名沙特阿拉伯人和约“两打”本·拉登的亲戚安然飞离美国。在电影中,摩尔采访了《布什的家、沙特的家》一书的作者克雷格·昂格尔。昂格尔说,布什政府的执法部门没有对这些人中的任何一个做过仔细审查。
  “这些人被检查了吗?比方说查看护照,或者查看其他什么东西?”摩尔问。
  “什么都没有。”昂格尔答。
  “‘9·11’调查委员会”的那份中期报告说,在那些沙特人和本·拉登的亲戚离开美国之前,执法部门调查了这142名沙特人中的30人,以及26名本·拉登亲戚中的22名。该报告还说,在“9·11”事件中的19名劫机犯中,有15名是沙特人。为了防止报复,沙特政府请求布什政府批准沙特公民撤离美国。沙特政府究竟是通过与布什政府中的哪一名官员联系搞到“批准令”的,这一点目前还不清楚。但已经弄清楚的是,沙特政府的这一请求最后落到了当时的白宫最高反恐官员理查德·克拉克手中。
  克拉克告诉“‘9·11’调查委员会”,他本人没有同意沙特政府的这一请求,后来是FBI批准的。但FBI发言人对此予以否认。
  6月26日,克拉克在美国图书馆联合会年会上表示,关于“9·11”后美国政府允许沙特公民和本·拉登亲戚离开美国一事,他个人认为,沙特政府撤侨的做法是“合理”的,可以避免沙特公民受到类似二战时在美日裔居民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同时,就他所知,在准许沙特侨民离境前,FBI对这些人都进行过甄别,确认其中没有危险人物,也没人知道本·拉登的下落。
  布什家族与本·拉登家族的“险恶关系”
  《华氏9·11》揭示,布什家族曾与本·拉登一家有过一段“险恶的关系”。布什曾办过一家石油钻井公司,名称为“阿尔布斯托能源公司”,但该公司办得并不成功。当年,布什通过朋友介绍,曾经将本·拉登家族的资金引入自己的公司。布什的那名朋友名叫詹姆士·巴斯,布什从在得克萨斯州空军国民警卫队当兵时便与他交好。
  设在华盛顿D.C.的一家独立舆论监督机构“公众诚信中心”,专门对此项指控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布什在得克萨斯州的岁月里,巴斯的确管理过本·拉登的大哥塞伦·本·拉登在休斯敦的资产。1977年~1978年间,巴斯也曾向阿尔布斯托能源公司投资过5万美元,“但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拉登家族的钱曾流进过阿尔布斯托能源公司。这项指控被夸大了。”“公众诚信中心”执行总编比尔·阿里森说。
  摩尔在他的电影中还指控说,位于华盛顿的“卡莱尔集团”,是一家主要投资国防工业的投资公司。正是以这家公司为纽带,布什一家和本·拉登一家结成了密切的关系。布什的父亲老布什曾担任过“卡莱尔集团”的高级顾问和董事会成员;老布什的国务卿詹姆士·贝克曾是“卡莱尔集团”的合作伙伴;布什本人也曾担任过“卡莱尔集团”一家下属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但他在1994年当选得州州长后退了出来。而本·拉登家族1994年曾向“卡莱尔集团”投资200万美元。“9·11”事件发生后,这些资金于2001年10月被撤走了。
  布什的心思没有放在工作上
  摩尔在他的电影中,突出了布什从事砍树、打高尔夫、钓鱼等娱乐活动的镜头,以显示他“玩物丧志”。据《华盛顿邮报》统计,当白宫2001年8月初宣布布什将离开华盛顿到其牧场休一个月长假时,布什执政8个月中的42%时间被他用在了休假上。摩尔引用了这一数字。
  但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驻白宫资深记者马克·诺勒尔有自己的统计数字。诺勒尔说,他详细记录了布什执政头8个月的休假情况:50天在他的得州牧场,40天在总统度假地戴维营,4天在他父亲位于缅因州的别墅。这样算下来是39%,略低于摩尔引用的42%。

                                           《纽约时报》评论:摩尔的摄影机不撒谎 

         “为什么我们要去听关于尸体袋、死亡、多少人、哪一天发生、推测的死亡数?哦,我的意思是,所有这些都是不相干的。我为什么要浪费自己美丽的思想在这样的事情上面?为什么要看着他痛苦?”

  —— 芭芭拉-布什在2003年3月18日“早安美国”节目中的讲话

  芭芭拉无需担心,实际上她的儿子并没有感到痛苦。在麦克-摩尔的《华氏911》中我们看到,芭芭拉说完这番话36小时之后,她的儿子美国总统布什坐在椭圆办公室里,让一个化妆师替他进行脸部修饰,几分钟之后他将在电视上宣布对伊拉克的战争。看得出来布什总统心情很好,他抛了几个眼神,咧嘴做出笑容,仿佛在和摄影机后面的某个人玩躲躲猫游戏。

  《华氏911》戛纳首映之前,麦克尔-摩尔在记者采访中说:“即使在最荒诞的梦里,你也不会想象罗斯福总统在宣战前30秒钟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因为所要宣布的决定是如此严肃,有着如此无法预计的后果。”

  “影片如此虚假,根本不值得去评论。”白宫有关官员如此评论。但《纽约时报》却报道说,共和党官员甚至曾试图让联邦选举委员会禁掉这部片子。但这一切除了让摩尔名声更响外没有别的用处。

  摩尔的确非同凡响。在《华氏911》中,他并没有像一般人会做的那样回放飞机撞向世贸大厦的镜头,而是用特写镜头表现布什总统继续向佛罗里达的小学生们读《我的宠物山羊》,而这时离他获悉世贸大厦被撞已经整整过去了7分钟。

  《华氏911》中展现的内容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就在几个星期以前我们还在争论是否应该在电视上播出死在伊拉克的美国士兵的棺材,是否应该在“夜间热线”节目中公布阵亡将士的名单,而在摩尔的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死亡,有美国士兵的死亡,也有伊拉克平民的死亡,有翻起的肌肉,拉出的肠子,以及战争带来的所有暴行。战地诊所的伤兵在谈论他们的疼痛和吗啡,其中一个士兵带着无辜的困惑神情说:“我支持共和党已经好几年了,他们做事情非常不诚实。”

  当然摩尔在挑选材料时是有立场的,他是个辩论家,不是新闻工作者。但他让我们看到,我们在别的场合看到的关于这场战争的消息和图片虽然冠以“新闻”的标签,其实也是主观剪辑出来的。影片中有一个场景和阿布-格莱布监狱的虐俘事件非常相似,摩尔说他是从一个外国独立记者手中得到这些录像带的,他说:“我们得到这些胶片是在两个月之前,早在阿布格莱布监狱曝出丑闻之前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事情。像我这样一个只有高中文凭,而且从未受过新闻职业训练的人能够得到这些实在让人尴尬。我们这儿是怎么了?这太悲惨了。”

  摩尔也许不像布什夫人那样有“美丽的思想”,微妙和温文尔雅并不是他擅长的艺术,但如果你要讲述的是这样一个丑陋而且震撼人心的故事,微妙和温文尔雅有什么用呢? 
                     
                                    电影批评家协会:《华氏911》重重一拳打在脸上 
   
  这是麦克尔-摩尔最新力作《华氏911》的公开放映,下午的放映当然不及晚间场气氛迷人,没有女人眩目的乳沟,也没有风度翩翩的晚礼服,但电影院中的气氛还是相当热烈。在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中,灯光熄灭了,《华氏911》开始了。一切正如我们所期待的:极端搞笑,有时甚至到了恶毒的地步,但从始至终充满诙谐和幽默,音乐和剪辑天衣无缝,内容充实,而且,没错,立场鲜明。会心的掌声不时打断影片的进程,结尾的字幕打出后,全场爆发出巨浪般的掌声和呼哨声,掌声整整持续了17分钟。整个放映过程中没有人离开,没有人想  离开,没有人能够离开!掌声中摩尔没有说一句话就介绍了他的工作人员,他用剪子的手势介绍了剪辑师,做出弹钢琴的样子介绍了音乐监制人。
  BBC电台的一位美国影评家说《华氏911》是垃圾,而他们的一位编辑则评论说这部影片没有什么新内容。英国审查机构早就准备对这部影片磨刀霍霍,而一些评论家们也无法做到心平气和,但他们贬低《华氏911》时无一例外都采用了同样的论调:偏激、缺乏新闻人士的客观态度、太感情用事、用电视新闻画面组成、恶毒,等等等等。事实上,这些自称“左派”的评论家们根本不知道应该对摩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摩尔思想太自由,从不照章行事,不依赖美国的“民主”方式向人们揭示真相,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是个无法控制的危险人物。
  《华氏911》偏激吗?当然,这不是纪录,而是在宣传自己的思想。立场太鲜明?当然,他从来没有假装要进行不偏不倚的调查。缺乏新闻工作者的客观态度?当然,摩尔从来没做过记者,也从没说过自己是新闻工作者。太动感情?是的,感情加上夸张的幽默感正是摩尔用来说服大众的武器。
  《华氏911》完全应该拿金棕榈大奖。没有必要说这是“政治选择”,更不应该抹煞它作为电影本身的价值。这部电影已经存在,就在这里,在我们眼前,对于我们这些世界公民来说,好比重重的一拳当面打在脸上。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影片,是最好的影片。 

                                     《华盛顿邮报》:《华氏911》一座文化丰碑
 
《华氏911》是麦克尔-摩尔继《罗杰和我》之后影响力最大的影片,影片对美国总统布什进行了强有力的讽刺和抨击,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可以说这部获得金棕榈大奖的纪录片竖起了一座文化的丰碑。
  影片极尽讽刺之能事,将观众从2000年的总统大选一直带到今天的伊拉克冲突,摩尔用美国总统布什自己所说的话以及布什自己的表情为他画了一幅惟妙惟肖的讽刺画。影片中最富有戏剧性的场景是布什在9/11事件的当天早晨参观一所小学,这时一位助手低声告诉他关于飞机撞进世贸大厦的消息,布什脸上露出极端震惊的表情。镜头中的一只钟在静悄悄地走动着,布什瘫坐在椅子上,似乎再也站不起来,时钟就这样走过了好几分钟。
  但《华氏911》中并不都是讽刺性的内容。就在上述场景之前观众看到了震撼人心的场面:两架飞机撞入世贸双塔时,摩尔显示给我们的仅仅是黑屏,我们听见飞机的轰鸣,我们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然后我们听到撞击声,一秒钟之后传来痛苦的叫喊和旁观者的喘息。接下来是第二次撞击,这时摩尔才将镜头切到围观者,一个满脸泪水的女人在大声向上帝祷告,请求他挽救从窗口跳下的人们的灵魂。另一个人瘫坐在人行道上。我们没有看到往下跳的人们,但我们感觉到了。
  打动我们的并不是摩尔偏激的政治观点,也不是他让人既爱且恨的诙谐和幽默,真正打动我们的是他强大而真诚的说服力。尽管这么多事情都是我们已经知道的,但摩尔把它们以自己的方式放到一起后,我们却从中看到了新的东西。影片指出了布什家族和阿拉伯富豪之间的由来已久的社会经济联系,其中甚至包括本-拉登家族。
  《华氏911》让我们看到,《哥伦比亚的保龄》的导演终于开始用影片表达自己的观点。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