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e our family  |  express our passion  |  look for happiness  |  make dreams come ture

Tuesday, August 31, 2004

专访盖茨:Longhorn计划修改 仍是一场豪赌

8月30日专稿(文:Michael Kanellos和Ina Fried/译:jasmine):微软公司于当地时间8 月 27日宣布将在2006年下半年发布Longhorn。但为了实现这一时间表,它必须延期发布WinFS 文件系统的完整实现。

在未来二年内,微软公司能否如期发布Longhorn就成了高科技产业内最具影响的问题。Longhorn操作系统最初预计的发布时间是2004年,许多业界人士已经预测,如果它再延期就会影响到PC的销售。同时,Linux 操作系统的日益普及已经开始蚕食微软公司在台式机上的垄断地位,而Google也成为了微软公司在互联网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Longhorn足以遏止这些趋势吗?

比尔·盖茨于当地时间8 月27日就微软公司如何在最后期限前发布Longhorn以及捕捉新的机会接受了CNET News.com 的独家采访。

问:您能简单地概述一下Longhorn发生了哪些变化吗?

答:Windows 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软件,因此人们使用它能够完成的工作以及改进它所带来的好处要大于其它任何软件,我们在Windows 上投入的巨额研发投资就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

在去年的PDC (专业开发商会议)上,我们才真正谈论到了Longhorn及其组成部分。当然了,我们还在开发Windows XP SP2,由于它更注重安全,我们给了它最高的优先度。

负责Windows 开发的吉姆及其手下的布赖恩走访了许多ISV (独立软件开发商)和客户,广泛征求了它们的意见,然后我们作出了今天的决定。这也是我们首次真正公布Longhorn操作系统的发布时间。任何软件项目总是存在风险的,尤其是兼容性要求和功能范围异常广泛的软件项目,但我们已经取得了足够的进展。

问:Longhorn都有哪些变化呢?

答:象您已经听到的那样,我们正在删除Longhorn的重要支柱之一━━WinFS 文件系统,并改变了我们实现它的方式。事实上,所有的重要部分都有所变化,但就Indigo和Avalon而言,主要是增添了对向下兼容性的支持。所有的Windows XP用户,而非仅仅是Longhorn用户将能够下载该软件。它不是一个很小的升级包,但在目前它还是不切实际的。

WinFS 文件系统是我们所作的最大改动。我们认识到,没有完整的数据库,利用已经在Office中使用的文本技术,我们仍然能够在操作系统中实现丰富的搜索功能。事实上,MSN 也在进行一些基于相同技术的本地搜索研究。

总之,我们认为能够集成该技术,并获得许多导航方面的好处,而真正的深层次好处则与数据库风格系统的一致性有关━━集成SQL 语言和所有的XML 访问元素。但在随Longhorn发布的WinFS 文件系统中,我们只做了适度的工作。

问:PC厂商的反应如何?

答:当然,我们一直在与主要合作伙伴进行讨论,其中包括ISV 和英特尔、惠普等公司。每家合作伙伴对于Windows 感兴趣的地方都并不相同。英特尔公司希望更好的芯片支持、超级宽带支持、WiMax 支持、不同的节能技术、多内核支持等等,我们已经向它通报了该计划,它对正式公布发布时间以及支持的硬件类型感到很满意。

问:造成Longhorn重写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是来自合作伙伴的需求?是该项目的技术性困难?还是微软公司的员工和执行问题?

答:目前不存在重写的问题。我首先要说的是,WinFS 具有很高的挑战性,还没有人将文档、媒体和结构化信息进行集成,使用户能够方便地对它们进行搜索、移动和复制。

自15个月前将数据库集团的彼特调过去负责WinFS 文件系统时,我们就取得了很好的进展。问题是,当我们在研究希望向WinFS 中添加的新功能时,我们发现这可能将把WinFS 的发布时间推迟到2007年。

因此,我和吉姆、彼特、巴尔默在最近二周内进行了多次讨论,并作出了今天公布的决定。什么是正确的?是保持Longhorn的完整性、使之包含超酷的WinFS 功能,但却将发布时间推迟到2007年?还是提出一项更明智但又不牺牲太多功能的计划?

在该计划中我们决定在发布Longhorn时先放弃WinFS.如果从其进度和性能而言,WinFS 团队的工作非常棒,但如果不删除部分功能,就无法在2006年发布Longhorn. 如果要保留这些功能,则需要将发布时间推迟到2007年。

问:似乎是软件都会遭遇延期的尴尬,Windows XP SP2、Yukon 、Whidbey 都是这种情况。是软件的编写太过于复杂了吗?如果确实是这样,微软公司的情况是否反映了这一问题?

答:我们对该项目的计划和预测要好于OS 360(由IBM 公司开发的大型主机操作系统),因此并非软件更复杂了,对于功能如此众多和兼容性要求如此高的软件而言,它一直是非常复杂的。

我们与客户、ISV 、OEM 厂商进行的对话总是二种类型之一,一种是我们将更关注发布日期,例如MSN ,由于其市场的特性,我们会经常发布新版本,它不存在兼容性问题。

对于操作系统,客户希望各版本之间的间隔在2-3 年。尽管希望获得新版操作系统在硬件利用、安全等方面的新功能,但从部署、测试等其它方面考虑,没有用户希望二个操作系统版本之间的时间间隔少于二年。

问:当你在过去谈到Longhorn时,每个人都认为它是一场豪赌。在进行这些变化后,Longhorn还仍然是一场豪赌吗?作为一家企业,微软公司还在进行这类豪赌吗?

答:Longhorn是一场豪赌,它越来越多地使用了。Net 可管理代码,但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在启动Longhorn项目前,我们就开始进行相关研究,在启动Longhorn项目后,我们进行了更多的研究工作,但如果从可管理代码在客户端上的主流接受程度而言,我认为Longhorn 将是一个里程碑。

问:您认为微软公司目前的士气如何?您认为微软是否已经到了必须被大力整顿和激励的地步?

答:我不这样认为。人们喜欢看到这一计划,我希望负责WinFS 的部门理解我们这么做的原因。

在某些领域,存在已经获得了完全胜利的竞争者,例如在互联网搜索领域的Google. 但在包括WinFS 在内的其它一些领域中,没有人能够跟我们相提并论。在下周,我将与WinFS 集团进行讨论,听取他们的问题,并确保对我们的长远计划不会有任何怀疑。

问:在离岸外包方面,你们有哪些机遇?这些机会会不仅仅是目前所进行的测试和辅助性工作吗?

答:根据我们的产品开发情况,我们对离岸外包的态度很矛盾。我们的大部分开发工作都在公司总部进行,我们认为这种方法效率很高,不会有什么变化。

我们实现全球化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我们已经在北京设立了研究实验室,在印度设立有开发中心,我们在以色列也成立了规模较小的机构,我们的企业方案部门和Xbox游戏部门分别在哥本哈根和英国开设有分支机构。我们的业务是全球性的,但我们的中心在雷德蒙。我认为大多数有趣的软件开发工作都将基本上在美国完成。Longhorn的大部分开发工作是在雷德蒙完成的,当然了,我们全球各地的其它研发机构也贡献了一些技术。

问:最后一个问题,您曾经特别谈到音乐是微软公司必须介入的一项业务,但您认为微软公司在音乐领域有机会吗?

答:在音乐方面,我们取得了一些里程碑式的成就。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我们相信能够获得广告和电子商务收入。只要使人们在网上花钱感到舒服,无论是购买音乐还是发送SMS ,都会有一些企业的客户数量达到临界值。音乐只是我们更广泛的计划中的一部分。

我认为即使是雅虎公司,广告、电子商务交易和付费订阅也是它的三大收入基础。


Mr. OTTO in OLYMPICS



Monday, August 30, 2004

Longhorn失去牛角,WinFS被撤

  • 原始出处:cnBeta

  • WinFS向来是Longhorn的三大卖点之一,由于开发周期的原因,WinFS不得不延期发布.为了能够在2006年推出代号为“Longhorn”的下一代Windows操作系统,微软将牺牲它以前计划的一些关键的高级功能.新的Windows操作系统将不包括WinFS统一存储系统.这个文件系统是微软去年10月份在专业人员开发会议上介绍的“Longhorn”的三个关键的组件之一.

      微软一位主要产品经理Greg Sullivan说,我们对于未来版本的Windows的确有雄心勃勃的目标。今天发布的消息反映了我们对实现这个目标的方式作了改变。我们认为这种改变对于消费者,特别是企业用户是有益的。

      微软在去年10月份的专业开发人员会议上首次公开介绍了“Longhorn”的一些新的功能。微软主席比尔·盖茨宣称“Longhorn”是自从Windows 95发布以来本十年最重要的一次软件发布,并且把WinFS文件系统称作是一个“圣杯”。

      微软今年4月份曾表示,为了在明年推出“Longhorn”的测试版,微软将取消“Longhorn”的一些小功能,但是仍将包含微软在专业开发人员会议上介绍的三项主要功能,包括WinFS。但是,“Longhorn”在开发过程中经过几次推迟之后,这个操作系统现在看起来好像是Windows的进化版本,而不是微软所希望的“宇宙大爆炸”式的革命。

      微软平台事业部副总裁Jim Allchin在声明中说,我们不得不取消某些功能以便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向企业用户、消费者和OEM厂商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功能。

      分析师表示,简单地说,微软对于“Longhorn”的野心太大了。微软在2003年召开的专业开发人员会议上展示的概念难度太大了,以至于微软没有能力提供这些功能。

      微软现在计划在“Longhorn”发布以后再把WinFS文件系统作为一个升级版本的软件来提供。在2005年发布“Longhorn”之后,微软将发布WinFS文件存储系统的测试版。

      位于美国华盛顿州柯克兰市的独立市场分析公司Directions On Microsoft的分析师Helm说,对此我担心“Longhorn”已经不再是以前的“Longhorn”了。在2006年发布的不过是使用这个代号的Windows。微软以前展示的三个关键功能不再与“Longhorn”有关了。

      微软表示,“Longhorn”的第一个正式测试版将在2005年年中推出。


    Search Engine Friendly 的重要性

  • 作者:车东

  • 虽说blogger大多数有点自恋倾向,但绝非“孤芳自赏”。由于Blog天然的search engine friendly特征使得这些个人blogger通过Google获得了与大型网站一样(某些方面甚至更强)的影响力,因为在目前的搜索引擎中:"谁被反相链接次数多谁就是权威"是一个基本原则。


    • 适合搜索引擎的机器人(spider)的遍历收录:

          树性结构的BBS系统 
      / | \
      board1 board2 board3

      网状结构的Blog系统
      user1 <-> user2 <-> user3 <-> user4
      / | | \
      user5 <-> user6 <-> user7 <-> user8

      同样1万篇文章,由于搜索引擎的SPIDER的遍历深度是有限制的,所以如果从根目录开始抓取深度限制是10的话,分布在BBS的10个论坛也许只会抓取其中的几百条记录,但如果是500个用户的BLOG系统:由于属于一个人的内容一般不会像BBS论坛中的那样需要翻页很多,SPIDER不需要遍历很深就可以抓取完,因此SPIDER可以抓取的内容并且进入搜索的索引量可能比论坛高出一个数量级。

    • 网状引用容易获得高的PageRank:

      而且由于BLOG之间的相互引用,使得整个内容是网状的引用,相对于BBS单向的树状结构,blog内容的网状结构也非常适合从Google的索引PageRank算法中获得比较高的权值。


    • 内容关键词密度高:

      此外从内容上说:很多个人BLOG做的都是技术专家型的知识过滤,关注的内容相对集中,整个页面中的内容也比较容易获得比较高的关键词“密度”;而BBS组织帖子(文章)是杂乱的,在帖子(文章)很多时,查找信息时,给您的可能是一大类无用的信息或是重复的信息;如果您在学习一门计算机技术或者进行一项研究时,比如说Java或是asp,如果您是初学者,当您跑到论坛里面去,您会被论坛杂乱帖子搞得晕头转向.而blog就不同了,它把学习技术的过程或者研究的过程记录下来,当您去读它时,您可以会受益非浅.也就是说bbs组织的内容相对杂乱,而blog是个人知识的管理系统.



    我看了很多BLOG网站和自己的日志统计后,可以肯定的说:Google是大多数Blog网站最主要的用户来源。而且论坛系统和CMS都开始注意到search engine friendly的重要性,比如:大多数SEO网站的论坛,链接已经完全静态化,连翻页都是通过URLREWRITE进行参数传递;而Drupal内容管理系统中就有利用PATH_INFO进行的文章内容发布的选项。



    Sunday, August 29, 2004

    [奥运结束了]

    本届奥运会就这么结束了,本想多关注一下中国队的战况,但CBC和NBC的镜头里最多的却是Canada和USA,无奈只好看看奖牌榜就算了。今天的闭幕式终于看到了不少亲切的面孔,不过交接仪式后中国的几个节目实在是不敢恭维……
    第一:茉莉花的曲子,演奏者穿的像舞厅女郎。
    第二:太极拳,又不太像,好像还有点别的什么武功。
    第三:京剧,国粹阿。
    第四:一个挺可爱的小姑娘穿着校服,唱着跑调的茉莉花。
    ……

    转国内Blogger的一篇文章:

    T..T..Tiëstou , B..B..Björk(呆若木鸡)

     如果不是我们的音乐天神,也许我在3点钟就可以美美的进入梦乡了。
     无需再臭骂央视俩土鳖的拙劣解说,那是对电视这项"发明"的最彻底的玷污。也许他们奉命办差很无辜,但是他们已经成为整个奥运会开幕式转播中最龌龊的部分,而宁辛,不经意间已经成为了"女韩大嘴"。

     幸好雅典给了我们纯粹的美的享受,就连一向无聊的入场仪式都让人无法抗拒,充满最人性的关怀,当我看见DJ Tiesto的身影出现在控音台上时,准备睡觉的念头彻底打消,还是那么美妙的Trance,只不过必须是纯背景乐来作为陪衬,使得节奏感被大大提升了,打击乐系占据了大部分,大概是怕太抢风头了,Vocal Trance彻底销声匿迹。不过Tiesto还是顽强的让trance的精髓表露无遗,其间甚至夹杂对待各个国家不同的喜好,比如荷兰进场时,我就觉得出现了一个刻意的高潮,似乎他就是荷兰的总理,正用音乐向自己的运动员挥手致意;而后期打击乐占的比例更加大,节奏也渐快,绝对是一碗醒神汤。
     Tiesto后面就是bjork了,没人会想到让她来唱主题歌,一支晦涩的自恋的曲子可能是奥运会史上最难以理解的主题曲,不过希腊人居然就这么做了,既然从荷兰请了DJ,不妨再多走几步,到冰岛再请个歌手吧。你肯定不知道她在唱什么,但是你知道她知道自己在唱什么,她知道什么是她心中的爱情海,就像在Dancer In the Dark,她坚定而执着,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

     最后说两句煞风景的话,08年,北京,军乐团无趣的把仅有的那几个小节重复2个小时,然后宋祖英登台亮相...


    呵呵,希望08年老谋子不要搞砸了,不过看他的“十面埋伏”,这种可能性……

    ATHENS 2004 Closing Ceremony

    ATHENS 2004 Closing Ceremony - August 29: Snapshot of the Closing Ceremony at the Athens Olympic Stadium © GETTY IMAGES/Stuart Hannagan



















    Closing Ceremony of the ATHENS 2004 Olympic Games

  • 原始出处:www.ATHENS2004.com


  • Sunday, 29 August 2004 last day of the Games of the XXVIII Olympiad

    As the Greatest Celebration of Humanity reaches its final phase, host-city Athens will bid a final farewell to the athletes and its guests. The Ceremony starts at 21:15 at the Olympic Stadium, under Attica's full moon.

    At the Closing Ceremony of the Olympic Games, athletes will, for once more, be on the spotlight. However, this time, they will enter the Olympic Stadium in the absence of any distinctive national emblems, in order to celebrate unified the end of the Greatest celebration of humanity and to set the foundations for new competitions at the upcoming 2008 Olympic Games.

    During the Ceremony host city Athens will deliver the Olympic Flag to the mayor of the next host city of the 2008 Olympic Games, Beijing. Immediately after, the IOC president Dr. Jacques Rogge, will declare the end of the Games and the Olympic flame, that kept on lighting on the Cauldron of the Olympic Stadium through the 2004 Games, will go out.

    "It's going to be a human celebration, full of music and singing. We're going to dance the Greek way, while a patchwork of music from all over Greece will play on a continuous flow, just like an energy river". That's how D. Papaioannou, Ceremonies concept creator and Artistic Director described the Closing Ceremony of the ATHENS 2004 Olympic Games.

    As it is already known, popular Greek artists will participate on the both parts, accompanied by 2,200 artistic volunteers. "100 tin bells bearers-an ancient Greek custom- and 60 dancers of Greek descent coming from the region of Pontos, will also participate, which constitute a strong part of the Greek tradition" D. Papaioannou, underlined.


    Saturday, August 28, 2004

    100 Posts !

    [今天终于得到Gmail了]


    这完全要感谢一位名为阿峻的网友无私的奉献!
    Jamie阿峻的部落格

    Friday, August 27, 2004

    [Windows XP SP2 出师不利?]

  • 原始出处: ZDNet China

  • 大家都误解比尔·盖茨了。其实他并不想统治世界(或电脑世界)。也许他暗自诅咒Linux 源代码统统烧光光,但那并不是盖茨最大的愿望。

    这位软件大亨只是想重温旧梦。回想起1990年代初期,微软推出新版Excel 软件时,大家唯一关心的,是能画出什么样的图表,和试算表里能嵌入多少公式。大多数客户自愿掏出300 或400 美元买新软件。至于安全性(security)为何物?只是吩咐穿制服的保全人员,别让我等媒体记者溜入奉有茶点的客户简报室罢了。

    世事多变。过去九个月来,盖茨砸下数千万美元,召集手下最棒的程序设计师打造免费的程序,以便更新一套许多人仍然敬谢不敏的操作系统。

    近几年来,这家世界最大的软件公司遭锁定Windows 和Internet Explorer 浏览器的安全攻击挟持,攻击一波波来袭,前仆后继。去年,盖茨和微软首席执行官Steve Ballmer 终于忍无可忍:结果便是Windows XP SP2。微软宣称,SP2 会封闭Windows 最大的安全漏洞。

    更新服务包第二版(SP2 )终于推出,但这一周来微软如坐针毡。才告知大企业SP2 准备发布,微软的下一步却是让SP2 难以取得。

    微软说,SP2 和现有大约50种应用程序不兼容。你也许会说,就Windows 更新程序而言,这种情况屡见不鲜。但令人遗憾的是,不兼容程序清单里,竟包括微软自制的一种管理工具程序,是大企业安装SP2 到内部个人电脑所必需的。

    所以,为了避免大公司员工因取得SP2 而立刻毁掉一部分榜上有名的应用程序,微软暂时关闭号称是SP2 一大特色的自动发布(automated distribution)功能。Windows XP家用版使用者正陆续开始取得更新,其余的XP用户月底前也可取得。但企业宁可慢慢来,许多公司上周表示,在SP2 的问题尘埃落定之前,会先按兵不动。

    紧接着,安全研究员8月18日表示,他们发现SP2 内含一些重大的安全漏洞,可能让不怀好意的使用者入侵受到SP2 保护的个人电脑,至少理论上可这么说。

    SP2 的处女秀被微软搞砸了吗?以我的专栏作赌注,答案恐怕是“没错”。这真是令人难堪,因为不论用什么标准衡量,SP2 是Windows XP很不错的更新版,而XP本身已是有史以来最佳的Windows 版本。微软势必会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不得不然。

    对微软而言,SP2 终于能减轻外界批评该公司疏于加强安全性的炮火。而且,SP2 虽然免费提供下载,但一旦能说服目前仍使用Windows 2000的众多公司升级至Windows XP,进而连带使用Office XP 和其他搭配的应用程序,到头来也能增进微软的营收。

    更何况,别忘了SP2 也对Windows XP的内部结构作了一番调整,让操作系统较不容易受制于恶意的攻击(只要你用的是最新的硬件)。SP2 也广纳众多历来的更新程序,包括SP1 和最新的安全修补程序与除错程序。

    或许SP2 最大的成就,会是提高实际安装Windows 修补程序的使用者人数。多年来,微软频频表示,Windows 的弱点未必出在Windows 本身,而是在使用者。使用者若是肯花一些时间安装俯拾即得的修补程序,大多数个人电脑的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说的比做的容易。只要问系统管理员就知道,把公司的Windows 系统维持在最新状态是一回事,做不做得到又是另一回事。维持系统的安全性本是IT管理员的职责所在,只是在IT预算紧缩的今天,管理员人手减少,负责的个人电脑数量却已增加。

    更别指望一般消费者能对软件更新亦步亦趋了。软件修补程序何其多,不但令人困惑,有时还互相冲突。记得,电脑的使用已普及化,现在连老年人都懂得上eBay购物,青少年也热中于用即时通信聊天。能指望这些人明白为什么非安装“Update for Background 英特尔ligent Transfer Service(BITS) 2.0 and WinHTTP 5.1(KB842773)”不可的道理吗也许,要他们分裂原子还比较容易。应该有更可行的方法才对。

    微软想出了一个办法:称为自动修补(automatic patching)。SP2 的缺省环境即把微软的“自动更新”服务设定为开启状态,以便把最新的除错程序直接载入电脑。真正的考验是:如果微软的理论可行,下一回疾风病毒(MSBlast )级的蠕虫现迹时,受害的Windows 电脑应会大为减少。

    既然大多数安全专家都认为,下一波重大的病毒疫情迟早会来袭,我们用不着等太久,答案便会揭晓。

    (文:Mike Ricciuti/编译:唐慧文)

    新华网的RSS

    新华网近日也推出了RSS聚合新闻服务,估计这是国内首家使用RSS的新闻媒体吧。

    Thursday, August 26, 2004

    Wikipedia

    Wednesday, August 25, 2004

    亚洲杯上的反日情绪与邓小平的先富理论



      【日经BP社报道】 更多报道参见日本记者看中国专题


      一幅不同寻常的场景。

      “烧死小日本!”--群情激昂的年轻人一边挥舞着五星红旗、一边不停地呼喊口号。大概有2000~3000人吧。

      8月7日夜,笔者就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外面,就在亚洲杯足球决赛,日本队以3比1击败中国队后,“部分”中国球迷过激行为的现场。

      正如日本的报纸与电视长篇累牍报道过的那样,日本公使乘坐的汽车车窗玻璃被打碎,日本球迷在比赛结束后2个多小时后仍然无法离开体育馆。尽管北京市公安局动员了数万名警察戒备,但仍然未能完全阻止出现骚动。“就算你在感情上是多么地讨厌日本,这么做也太过了”,相信许多读者对过激行为也会皱眉头。

    ▼无视政府警告,也无任何动机

      在全世界的注意力似乎都转移到了雅典奥运会上的今天,本栏目重提亚洲杯的话题,是因为亲眼目睹8月7日夜里的发生的那一切之后,忽然发现如同看到了当代中国社会所拥有矛盾的一个缩影。不知为什么,心里突然冒出了这样一个念头,“如果邓小平看到这一幕的话,会有何感想呢?”。

      1989年6月4日,当时掌管着中国最高权力的邓小平动用军队用武力方式解决了天安门事件。与当时相比,近年来尽管中国的言论已经相当自由,但在中国公然无视共产党政权的行为仍然是被禁止的。在15年后的今年这个夏夜,这些一边与警察推推搡搡,一边高呼反日口号的年轻人,并没有一种气概让执政者感到震撼。

      当然,人怕扎堆,笔者当时也感到过恐惧,那是一种如果在现场被人发现是日本人的话不知道会有什么结果的恐惧。但是,如果剔除了这个因素,就会觉得不过是这些年轻人将反日作为一个口号,借机发泄而已。向谁诉求什么,有什么发自内心的迫切要求,这些全然不见。估计身经百战的战略家邓小平,根本不会把他们放在眼里。

      与此相比,引起笔者兴趣的倒是那些在现场却没有参加的人们。

    ▼入场券非常昂贵

      这类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类人是那些比赛结束后走出体育场的人们。在6万多名观众中,比赛结束后参加反日骚乱的最多只有几千人。在比赛期间尽管他们也喝倒彩,但9成以上在比赛结束后就立马回家。

      面对在体育场出口处群情激昂的年轻人,更多的人甚至连看都不看就走开了。这也是一幕非常奇特的场景。他们并非是因为公安部门的警备森严而担心被卷入到麻烦中去,看起来更像是根本不感兴趣,或者说不愿与高声呐喊者为伍。

      其实,亚洲杯决赛的门票按照北京市民的物价指数来说还是非常昂贵的。最便宜的席位也要200元。最贵的席位高达2000元,几乎相当于工薪阶层一个月的收入。但在决赛变为中日对决后,球票马上销售一空,黑市价格为实际票价的2~3倍。就连比赛都进行到了下半场的时候,向票贩子打听一下,原价400元的票仍要卖600元。

      也就是说,能够进入体育场观战的中国球迷大都具有较高的购买力,属于中产阶级以上的富裕阶层。

      这些富裕起来的人们受益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上提出“要先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和农民的收入多起来,要允许他们先富起来”。这就是著名的先富理论。也就是说通过允许在接受海外投资处于有利位置的沿海地区,以及拚命工作的人先富起来,使得这些地区和这些人成为牵引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先富论的理想是,先富起来的人在富裕之后帮助贫困者,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但是在亚洲杯决赛的那天晚上,反日的主体是那些没有买到球票而在球场外加油助威的学生或者是看上去像学生的年轻人。可是走出体育场的富裕人群既不同情他们,也不谴责他们,只是悄然离去。

    ▼贫富差距的鸿沟

      另外一类人就是虽然在同一地方,但毫不关心的人们。这就是在体育场四周的小贩们。除抬高票价的黄牛党外,还有销售国旗、喇叭、冰激凌、矿泉水、儿童玩具以及其他任何可以销售的东西的人们。

      这些小贩的多数都是国营企业的下岗职工,或者是外地来京的打工人员。就在骚乱逐步升温,甚至开始与警察队伍发生冲突时,这些小贩仍视若无睹地兜售着他们的东西。或许在他们的脑海中,如何挣出今天的生活费,才是第一需求。

      邓小平的先富理论为中国带来了惊人的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同时也产生了贫富差距扩大这一社会矛盾。工人体育场前,互不关心的人群构筑出的鲜明对比,让人深深感到富人与穷人的巨大鸿沟。

      8月22日,正值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如果邓小平还活着的话,将会怎样填补这一鸿沟呢?(记者:田原 真司=北京支局)

    注:本文译自常驻北京的日本记者面向日本读者撰写的日文专题,特此备注。

    编译后记

      日经BP网认为,亚洲杯比赛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反日情绪以及过激行为,甚至是骚乱现象,除了人们对中国社会贫富加剧的现状不满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中日关系现状的不满。亚洲杯不过是一个舞台,让这些不满在这个舞台上作了一次淋漓尽致的表达。如何化解这些不满,其实才是中日两国政府应该认真思考的关键所在。

    Sunday, August 22, 2004

    养心语录

  • 原始出处:梁启超文集

  • 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苟不尔,则从古圣哲,可以不出世矣。种种烦脑[恼],
    皆为我练心之助;种种危险,皆为我练胆之助;随处皆我之学校也。我正患无就学之地,
    而时时有此天造地设之学堂以饷之,不亦幸乎!我辈遇烦恼遇危险时,作如是观,未有
    不洒然自得者。

    凡办事必有阻力。其事小者,其阻力亦小;其事愈大,其阻力亦愈大。阻力者乃由
    天然,非由人事也。故我辈惟当察阻力之来而排之,不可畏阻力之来而避之。譬之江河,
    千里入海,曲折奔赴,遇有沙石则挟之而下,遇有山陵则绕越而行,要之必以至海为究
    竟。办事遇阻力者,当作如是观,至诚所感,金石为开,何阻力之有焉!苟畏而避这,
    则终无一事可办而已。何也?天下固无无阻力之事也。


    Reika Hashimoto

    从孙中山到邓小平

  • 原始出处:经济观察报

  •  当一辆饰有黄黑两色绸带的白色灵车在1997年2月24日上午由301医院开上长安街时,很多人想起了1976年的1月15日。我们至今仍很难描述周恩来的去世所带来的全国性悲痛,更无法辨别成千上万拥挤在长安街两旁、在寒风中瑟瑟颤抖的中国人是在为周恩来本人还是在为自己长期抑郁的情绪而泪流满面。

     尽管在此之前的7年里邓小平惟一的头衔仅仅是国家桥牌协会名誉主席,他也成功地实现了1985年接受迈克.华莱士采访时的承诺:“如果我在去世前退休,这会有助于实现现行政策的连续性。”但他的去世依旧带有某种突然性。他遗憾地错过了4个月后的香港回归,他也没有看到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即将召开的中共十五大上更进一步的改革举措,还有2000年小康目标的实现……

      当然,更深刻的原因是,人们永远不能习惯于伟大人物的逝世。尽管邓小平已经93岁了,可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一个能够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带出混乱、贫穷的人足以永垂不朽,更何况他在88岁时依旧可以“南巡”。在生命中的最后几年,他几乎完全离开了公共视线,但关于他的健康状况的流言仍强劲地影响着香港与台湾的股票市场。

      告别

      当邓小平在1997年2月19日逝世的消息最终被确认时,它激起的世界性的反应值得理解。当他与其同伴在1949年指挥百万大军进行渡江战役时,同代人中只有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蒙哥马利等人指挥过如此庞大的军队;当他在1956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时,世界的政治舞台是由毛泽东、赫鲁晓夫、艾森豪威尔、卡斯特罗、戴高乐、丘吉尔、阿登纳、尼赫鲁组成的;当他在1978年再次复出后,他与里根、撒切尔、基辛格、密特朗相互握手,并比戈尔巴乔夫更早地推行了中国式的“新思维”——改革开放,他有足够的理由说69岁当选总统的里根很年轻;而当他去世时,婴儿潮一代的克林顿、布莱尔、施罗德成为新世界的三驾马车。

      在更普遍的意义上,世界各国对于邓小平的悼念超越了惯常的外交辞令,尽管对于杰出人物的评价常常局限于那几个名词与形容词,邓小平却还原了这些词汇本来的庄严面目。科菲.安南说他“不但在自己的国家,而且在国际社会,将作为中国现代化和生机勃勃的经济发展的主要设计师而受到人们的怀念”;克林顿称“中国今天的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的重要作用在很多程度上是因为邓先生决定使他的国家对外部世界开放”;叶利钦说他是“使伟大而古老的国家面貌发生历史性转变的改革的宣告者和设计师”;奥尔布莱特在与英国外交大臣里夫金德会谈时得知这一消息后说,“他是一位历史性人物”;即将离开香港的彭定康与奥尔布莱特作出了类似的判断;科尔在一份声明中说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领导人之一”;金正日则称他的功绩“永放光芒”,卡斯特罗呼应为“对建设和巩固中国社会主义做出宝贵贡献”。乌克兰总理拉扎连科的吊唁之辞兼具了所有评价:“我们生活在大变革时代。许多领袖出现在国际舞台,而离去时未能在社会历史上留下明显的足迹。有些能对某些国家的发展进程产生影响。只有极少数特别杰出的、非凡的人物不仅能改变伟大民族的历史进程,而且能改变当今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邓小平就是这样的伟大领袖。”

      对邓小平的悼念在2月25日达到了高潮。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有一万人参加的追悼会上,身穿黑西服、胸佩白花的治丧委员会主席江泽民在演讲中几次因激动而啜泣。大约有3000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默默哀悼,而北京火车站的大屏幕前,至少肃立着500人,他们耳边还传来高音量的汽笛鸣叫声——全国各地的车船与工厂的汽笛全被拉响了。很多街道呈现出与忙碌的90年代截然不同的空旷感,路透社记者写道:“许多商店关门,大街上只有少量骑车者、出租车和公共汽车在空荡荡的大街上行驶。”

      在那一周里,几乎中国所有的报纸、杂志都以黑色作为设计的主色调,并刊登了新华社长达5000字的悼文。很多媒体力图捕捉邓的逝世所蕴涵的隐喻——领袖的病逝总是带来某种变革——它可能朝向好的方向,也可能导致动荡。

      政治分析家则倾向于将邓小平的去世与1976年9月9日毛泽东的去世联系在一起,因为邓与毛在政治上的影响力更为匹配。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长,就可以看到邓小平归属的是“致力推进中国现代化”这一漫长的传统,这种追逐贯穿整个20世纪的中国,在邓小平前面的是孙中山和毛泽东。

      正如大多数历史学家宣称的,惟有了解历史,才能理解现在。在试图定义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的去世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之前,我们必须知道孙中山在1925年3月12日病逝时的中国。

      孙中山

      当孙中山在1924年的最后一天乘坐火车到达北京时,他的病情已进一步恶化。尽管当时并未诊断为癌症,《纽约时报》已匆匆在1924年5月15日宣称,中国的革命领袖——孙逸仙已去世。

      前往北京的目的除了就医外,被革命弄得身心疲惫的孙中山真心希望与那位号称“基督教将军”的冯玉祥达成协议,后者刚刚控制了北京并将末代皇帝驱逐出紫禁城,并具有明显的亲苏倾向。

      十多万民众拥挤在永定门火车站欢迎他的到来,在当日发表的《入京宣言》中,孙中山再次重复了他的救国论——“此次来京,曾有宣言,非争地位权力,乃为救国……”在过去的大半生中,他已经尝试过各种救国之道。他先是放弃“医民”而转向“医国”;他在28岁那年试图向李鸿章呈上长达8000字的改良中国的建议,并坚称:“以中国之人力材力,参行新法,其时不过二十年,必能驾欧洲而上之。”李鸿章的冷漠无疑加速了他走上一条更为激进的道路,1894年11月24日,他成立了“兴中会”,而两个月前结束的甲午海战几乎宣告了李鸿章的“洋务运动”的正式破产;尽管孙中山自幼就接受了西式教育,13岁就远赴檀香山,并笃信西方文明的优越性,他仍不自觉地从传统中国中寻找理论依据,他的著名口号“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取自朱元璋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就连“兴中会”的宣言亦沾满骈文色彩。

      1895年,与孙中山同乡却在当时更具影响的知识领袖康有为及其学生梁启超采取了“公车上书”的行动,就像16世纪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一样,时年37岁的康有为通过刻意误读而赋予传统经典以新含义,并因此吸引了大批被旧空气窒息的新知识分子与官员。他在1889年写作的《孔子改制考》将儒家创始人孔子塑造成“变革的爱好者”,试图将西方科学引入儒家。《马关条约》的签署是“公车上书”的导火索,这份18000字的奏章征集了1000多名正在京城赶考的考生的签名,这或许是自东汉太学生集体干政以来最大的知识分子运动。

      而孙中山则在同一年表现出伴随其终身的暴力与梦想气质。有关孙中山的暴力倾向至今仍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李鸿章的拒绝接见只是表层的原因。自29岁以来,孙中山鼓动了一次次惨烈的革命,有时甚至是无谓的牺牲。或许他的潜意识与另一位革命者谭嗣同不无相似——通过流血来唤醒民众意识。他不相信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梦想,深信推翻清王朝是实现复兴中国的前提条件。

      对于1895年流产的广州起义,当时的英文报纸《环球电讯报》这样报道:“他们计划以夺取广东的胜利为开端展开全国性的起义。为此,革命者从香港发出400只平底小渔船赴广东准备发动革命。但这个秘密计划很快被泄露,清帝国主义当局立即逮捕并处决了15名首要分子,余党则设法逃脱。”

      在未来的30年中,孙中山一直在试图克服自己在这次夭折了的行动中表现出的弱点,却未获成功。他终身都未能建立起一个严密的组织,从兴中会、同盟会到国民党,他只是名义上的领导者,组织的行动也常常泄密,在面临背叛时,他束手无策,只能选择流亡他乡。在他逝世时,他仍只拥有广东这块根据地。他从未能理解“权力”的真正含义,尽管他被普遍视作“现代中国”的缔造者,却没有能力将中国引上一条富强的道路——这需要更强有力的领导者。

      总统

      1911年春天,湖南长沙18岁的毛泽东在学校的墙上贴上了他所描绘的未来中国蓝图:孙中山成为新中国的总统,康有为担任首相,梁启超则是外交部长。广东黄花岗72烈士的牺牲刺激了这个年轻人,他和朋友们用剪掉辫子与上街示威来抗议清政府。

      到了10月10日,被无数毛泽东这样的青年敬仰的孙中山终于有可能成为新中国的领导者。这场革命充满着戏剧色彩,它由原本效忠于清政府的设在武昌的新军发起,并推举了勉强同意的保守派黎元洪为领袖,而孙中山此时正远在美国。尽管各省的独立行动有力地声援了湖北的革命,但习惯于王朝更替的中国人并不知晓这次“造反”有哪些新含义。像鲁迅所写的阿Q一样,青年以割掉辫子的行动象征与旧秩序的决裂,但谁也不清楚新秩序意味着什么。张国焘的父母禁止14岁的儿子外出参与革命行动,也禁止他立刻剪掉辫子,因为“他们一方面觉得大清帝国有点靠不住了”,但同样有大量的传闻显示“孙文不过是一个草药郎中”,他能够主宰新中国吗?

      就像列宁通过瑞士的报纸才知道1917年3月俄罗斯的暴动,孙中山彼时正在科罗拉多丹佛市继续为革命做着募捐活动。美国舆论对他持有怀疑,10月10日的《纽约时报》社论称孙的募捐工作不会成功,而第二天又有一家报纸认定:只有袁世凯是惟一能将和平与秩序给予中国的人。

      直到10月12日上午,孙中山在赶火车去堪萨斯城前用早餐时,才在一份当地报纸上知道这一事件。在美国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的描述中,孙中山意识到新政府的命运很可能由列强决定。他火速赶往华盛顿而非中国,在被当时的国务卿诺克斯回绝私下会见时,他又前往伦敦,但英国外交部只给出了“中立”的信号,接下来,他在法国总统克里蒙梭那里也毫无收获。西方主要国家政府将孙视作“流亡分子”,在他们眼中,“孙大炮”的绰号暗示了他蕴涵的破坏性与不稳定性,而非中国人欢迎的革命精神。

      在1917年4月8日的苏黎士车站上,列宁的朋友、后来的苏联教育部长Anatoli Lunacharsky记录下这位流亡领袖所说的话:“终于,终于,我将抵达我出生的地方,我一直在为它做准备,我准备整整一个政党,没有它,我们的生命将是不完整的。”

      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在结束16年的流亡生涯终于回到上海之时,他所受到的欢迎颇具象征色彩。当国内一些报纸纷纷揣测他从美英法带回了军舰与大批贷款之时,孙却对记者说:“予不名一文也,所带着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也。”7天后,孙中山得到了17联省的支持,尽管他“不名一文”,除了一个松散的革命组织并无军队,然而在大多数人心目中,他比旧朝廷的袁世凯与新革命的领袖黎元洪更值得担当新政权的大总统,即使它是临时的。

      1912年1月1日场面隆重的就职典礼既是孙中山一生的巅峰时刻,也标志着转折的来临。未来的中外历史学家无一不承认孙是现代中国之父,正如列宁之于苏联、凯末尔之于土耳其。尽管孙中山本人常被反复无常、缺乏领导力的攻击所困扰,但他对于未来中国的方向却保持着一致的清晰——建立现代制度。他在1905年即已提出了将国人改造成现代公民的意愿,在辛亥革命后他也表示:“满清时代,权势利禄之争,我人必久厌薄。此后社会当以工商实业为竞点,为新中国开一新局面。至于政权,皆以服务视之为要领。”

      无人能够预测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时未来中国的局面。那一年蒋介石25岁,在辛亥革命时参与了杭州的起义,并成为临时组建的沪军第五团的团长,而他尚未见过国父的模样;18岁的毛泽东是一名常帮战友写信、每月挣7元钱的新兵,他被革命鼓舞着,他的政治蓝图至少已实现了1/3(孙成为总统),但他不知道自己的前途;邓小平当时7岁,他正式的名字是邓希圣,他的父亲希望他背熟“四书五经”,以追随传统圣贤。

      不断革命

      孙中山的总统任期仅仅持续了两个多月,他不仅丧失了职位,还必须承认“袁世凯是当今惟一能够统一中国的人”。接着,他最得力的助手宋教仁被暗杀,依靠议会制而再造中国的努力失败。他发动了二次、三次革命,以对抗袁世凯的复辟企图,在紧接而来的流亡生涯中,除了1916年与他长期的资助人宋查理的女儿宋庆玲的婚姻外少有成功。

      1917年,孙中山仍未意识到一个严密的组织、一支可以支配的军队、一块坚固的根据地是保证革命成功的基础。在广东军阀陈炯明的帮助下,他在广东建立了政府,但天然的梦想气质不断催促孙中山统一中国,他的革命决心与陈在广东的统治利益发生了冲突,他被后者通缉,逃离,半年后,在临省军阀的帮助下才于1923年初回到广州。

      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俄国与中国的战争》一书中说,倘若不是过早逝世,孙可能成为一名共产党。他从美英学习议会制度与现代政府,却在民族主义情绪上与“反对帝国主义”的布尔什维克更近似,他在西方主要国家面临的外交挫折,也促使他接近俄国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甚至孙中山与列宁对待革命的气质都有几分类似,“不断革命”是托洛茨基发明的著名词汇,它促使列宁在二月革命后,发动了十月革命。而这个词同样适用于孙中山的一生。十月革命不仅使身在北京的李大钊、陈独秀倍感振奋,它同样令52岁的孙中山在1918年致信48岁的列宁:“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有着同样的目的”,而四分五裂的军阀割据则让孙更想建立一个“同样新式和巩固的制度”。

      但无可否认,现实利益在国民党与布尔什维克的关系中扮演了最重要的推动力。因为,即使列宁与孙中山彼此间存在若干好感,但直到1923年春季,共产国际的代表鲍罗廷才飞赴广州。此时,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将近2年。

      鲍罗廷在1923年春季到达广州后,就成为了当地的大人物,人人都想去他那里坐坐。同样曾倍受现代化困扰的俄罗斯如今成为了渴望缔造新世界的中国政治精英的偶像,尽管列宁已身处病中。共产国际早在1919年成立时就将中国视作扩散革命的最佳地区之一,它指导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但对正经历着西方围困的苏联来说,拥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肯定是更好的“扩散革命”的对象。

      39岁的鲍罗廷目睹了国民党与共产党在接下来4年中的合作。作为孙中山最可能的继承人的蒋介石对苏联表现出明显的热情,他在1923年8月获得了前往苏联的机会。当蒋介石在苏联时,周恩来与邓小平仍在法国。在某种意义上,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历史是由前往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与流亡者来主宰的。日本是20世纪初中国青年的最好选择,它旅费便宜,而且日本战胜俄国的经验更令人向往,它是孙中山喜欢的中途站,它激发了陈天华与邹容的革命热情,是梁启超的主要流亡地,是周氏兄弟的文学启蒙地,蒋介石也在那里学习到了基本的军事作战理论;以胡适为代表的留美派大多数选择了学院生涯,其中的杰出人物普遍与国民党政府保持了紧密的联系,他们造就了国民党政府自由派倾向的一面;留苏一派试图指导中国的共产党革命,却常常将革命推入死角,苏联理论最终让位于毛泽东的农民战争经验;留法的年轻人中涌现出了周恩来、蔡和森、李立三与邓小平、陈毅,法国的艰苦生活也或多或少地促使这些年轻人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者。就在周恩来、邓小平在巴黎寻求革命真理时,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庞德、斯泰因、马蒂斯也在巴黎寻找艺术真理。塞缪尔.贝克特称这里是“年轻人的天堂”。

      鲍罗廷肯定可以进入最具效率的西方专家的行列,至少他总将自己表现成无所不能的独行侠。在孙中山前往北京前,鲍罗廷帮助重组了国民党,他不仅帮助不无担忧的孙中山赶走了陈迥明残部的进攻(孙中山能直接指挥的不过是他的150-200名卫兵),还和孙一起筹建了在1924年1月20日召开的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国共两党的合作明确无误地开始了,毛泽东是参加开幕式的165名代表之一,这165名代表中的20名既是共产党也是国民党。

      按照经典的苏联经验,在重建党之后,党就要建立自己的军队,黄埔军校由此而生。1924年5月,蒋介石成为第一任校长,而刚刚从法国归来的周恩来则成为政治部主任。他训练了为数不多的学员成为20世纪中国战场上主要的指挥员。但在孙中山前往北京以争取最后的统领中国的梦想时,国共两党的裂痕还未弥合就已开始加深。

      对于孙中山在1925年3月12日的逝世,当时中国最大的报纸上海《申报》评论说:“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国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变,始终如一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接近75万人前往当时的公祭地点北京中央公园追悼。而在世界华人范围内,孙中山的去世也掀起了一股追悼热潮,在将近30年的革命生涯中,孙中山大部分时间流亡在外,华侨是他重要的经济来源与精神支持。但是近代中国的最重要的思想家梁启超却对北京的《晨报》说,孙中山“为目的而不择手段”,因而“无从判断他的真正价值”。

      遗产

      当孙中山逝世时,38岁的蒋介石正率意气风发的黄埔军校学生东征。美国合众社在1925年3月12日发出的电文中表示,在“共和国之父”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领袖的职位将由蒋介石继承,他领导着4万士兵的军队,合众社称蒋的职业是银行家。他最可能的权力竞争者汪精卫正在北京主持葬礼。

      而此刻毛泽东正在湖南老家思考如何鼓动农民革命。毛在自传中对这一段时间所提不多,他只说“孙中山先生在北平逝世后,蒋介石被任命为总司令,汪精卫任政府主席”。似乎他在山间的生活使他遗忘了曾经火热的城市生活。R.特里尔在毛泽东的传记中说,因为对于办公室的争斗表示厌倦,而且不管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把革命重心放在了城市,他们不太理睬32岁的毛泽东对农村的意见。城市从来就没有让这个来自山里的青年愉快过,他兴冲冲地前往北京,却发现自己很容易淹没在人才荟萃的北京大学,时代偶像胡适甚至不愿与他探讨问题。但是,毛很快就再次返回了城市,并成为当时的刊物《政治周刊》主编。

      邓小平仍生活在巴黎,在雷诺汽车公司打工。除了享有“油印博士”这样的革命名声,像所有的留法学生一样,他养成了热衷土豆、法国葡萄酒、奶酪、咖啡的习惯。此外,他迷上了足球,这成了他终生的喜爱,他甚至用一天的饭钱5法郎去买一张便宜的足球票。

      1925年的中国与1895年的中国有何不同?30年的跨度记录了孙中山的革命历程。但是准确评估孙中山的革命遗产,却颇具难度。他被普遍称作“现代中国之父”,但他最倚重的蒋介石却在1924年3月致廖仲恺的信中直言:“以孙先生之事业言之,其精神上历史早已成功。至于事实上时代欲求成功,其责任在吾辈而非孙先生一人之事也。”孙中山未能如列宁、凯末尔这样的领袖,在革命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全新的世界,甚至革命本身都非他直接领导的;在某些气质上,他更类似于甘地,除了个人的道德勇气,几乎无可依赖。革命最初时,他依靠宋查理,后来他依靠黄兴、陈迥明、蒋介石指挥军队,依靠宋教仁、鲍罗廷组织政党,当他在袁世凯政府成为铁路总长时,曾夸口要修30万公里铁路,却最终发现这只是一个空想。

      孙中山逝世时,民国政府已运行了14年,除了袁世凯与张勋短暂复辟外,孙本人追求的议会制现代政府维持着表面的运转。黎元洪甚至组织了“好人政府”,但这种西方式的现代政府却在军阀混战的年代扮演着微乎其微的作用,它缺乏根基,飘浮在中国社会之上。

      1925

      无论如何,这30年的变化依旧惊人。皇帝已被赶出了紫禁城,滑稽的辫子消失了。在孙逝世前的几年中,大城市的年轻人最热衷谈论的名词是“时代”、“新时代”,“新文学”。它源于1917年发自北京大学的新文化运动,并因为“五四”学生运动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激进的北大教授陈独秀在他主编的《新青年》中不断表达他对新社会的憧憬:“城市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这段冗长的形容词颇具圣西门、傅立叶那一派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色彩,但也准确地表现了自晚清开始追求的社会变革。“百日维新”的失败,促使中国知识分子更多将希望寄托于社会的觉醒,而非仅仅是上层变革。历史最终表明,现代中国的主要思想源头几乎全部来自于“新文化运动”,当时思潮的混乱与庞杂至今仍令人吃惊,在李大钊热衷于引进马克思主义,周作人推荐“人的文学”的同时,张竞生也在大谈裸体的艺术……

      新文化造就了一代“新知识分子”的诞生。在相对富裕与活跃的大城市,社会风尚也正因为外来文化的不断侵袭而转变。在孙中山逝世那一年,上海最当红的电影明星是胡蝶,当时的《盛京时报》曾报道说,哈尔滨一名叫韩志成的房地产商患了“胡蝶病”,携家资万元南下以见一面;丰子恺在那一年还引入了“漫画”的概念;一些文化人准备筹建一本叫《良友》的画刊,有人说它比美国的《生活》还前卫,这本杂志在1926年出版了纪念中山先生的专号;当时最受年轻人欢迎的作家除了鲁迅,还有写三角恋爱的张资平,但若论销量与影响力,“鸳鸯蝴蝶派”的爱情故事比新小说更受欢迎。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带来的短暂喜悦之后,鲁迅最终发现中国社会在本质上并没有改变,人民依旧如此麻木,他在家乡的所见所闻最终促成他写出了《阿Q正传》这样的小说,而他的一批无限哀愁的随笔则记录了中国底层社会的破败凋零。他还在这一年翻译完成了日本作家厨川白村的文论,题目颇具象征意味——《苦闷的象征》。

      在孙中山去世后两个月,爆发了“五卅事件”。它再次提醒,孙中山耗尽一生创立的民国政府是多么脆弱,它依旧缺乏基本的国际地位,尽管它号称了共和,却并未赢得比清政府更多的尊敬。孙的失败表明,统一中国、重建一个有效政府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最终挽回自1840年起不断受到伤害的民族情感。哥伦比亚大学教授N.佩弗对此评价说:“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据地。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它不代表政治思想,只是政治思想的一幅漫画,一幅粗糙的、幼稚的、小学生的漫画。……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孙中山的确暗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但它更暗示了一种更强大的新生命将取代这种暧昧而混乱的局面,他的最终遗言除了鼓舞其追随者与仰慕者在继续他的梦想的同时,也加紧了权力的争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在世界范围内,1925年同样充满隐喻意义。斯大林与托洛茨基争夺苏联政权的战争已明确无误地偏向前者,他时刻准备大规模地修正列宁的主张,农民出身、曾经热情地支持革命的诗人叶赛宁却自杀了——他觉得自己梦想的平均主义的农业公社破产了。2月21日,英国财政大臣丘吉尔写信给他的同僚抱怨正在缔结的英法同盟,顺便攻击了6年前的《凡尔赛条约》,他相信迟早“德国会重新武装起来”。7天后,一个叫希特勒的德国青年改组了纳粹党,他在慕尼黑的一家啤酒馆前对着3000听众施展了他必将震惊世界的演讲术,并说:“作为人,我们反对犹太人;作为对象,我们反对马克思主义。”5个月后,他出版了《我的奋斗》,没有什么德国评论家注意到它。

      除了政治冲突外,富裕国家已朝更文明的生活方式迈进,美国人克拉伦斯.伯宰利发明了电冰箱,加州开设了第一家汽车旅馆,就在中国城市中充斥着令伯特兰.罗素好奇的人力车时,英国历史学家马丁.吉尔伯特说,“汽车正缓慢但肯定是不可更改地进入世界各国的生活”。

      蒋介石

      孙中山逝世后50年零24天,国民党的第二代领导人蒋介石在台湾的士林官邸去世。这是1975年4月5日的夜晚,在传统的中国清明节结束前几分钟。尽管已接受了两针强心剂,他的心脏还是停止了跳动。历史记载显示,此刻,从台北到高雄,整个台湾岛雷电交加,风雨大作,中国的传统历史书中充斥着皇帝及其后代编制的真实“历史神话”,大人物的出生与死亡都会伴随着不同的“天有异象”,而美国外交官Jay Taylor后来回忆说,即使是得到哈佛大学学位的官员也认为,这一现象并非偶然。

      蒋介石最终未能完成“光复大陆”的心愿,他郁郁不乐地在这一面积仅为36000平方公里的岛屿上生活了25年,死在了第五届中华民国总统的任上。

      已在牢中度过了5年的著名知识分子与异议分子李敖在4月6日的清晨得知消息后,他用暗号歌告诉难友:“老王八蛋死了。”在多年后出版的《北京法源寺》中,李敖把他和蒋介石的关系比作康有为之于慈禧太后——良知分子在暴君的阴影下生活了半生,他们相互斗争,共同衰老。

      终年88岁的蒋介石的遗体并未被置于台北的中正纪念堂,像国父孙中山一样以供后人瞻仰,而是被安放于远离台北的山间的一口石棺内。正如人们猜测的,蒋介石坚持回到大陆后再安葬。

      蒋介石具有令人难以参透的性格,他的失败与成功一样显赫。当占据东北的张学良在1928年宣布拥护国民革命军时,蒋介石至少在名义上统一了中国,4亿人口的统治者年仅41岁。一年前,他刚刚与自称“除了面孔,我无一属于东方”的宋美龄结婚,这不仅意味着他与影响巨大的宋家王朝结成联盟,获得了大资产阶级与新兴商人的认同,同样暗示了他与孙中山有了更亲切的传承关系,他还同时成为了中国最富有人士,并自称是孔子后人的孔祥熙的近亲,还立刻拥有了一个毕业于哈佛、风度翩翩的内弟宋子文。

      蒋介石崛起的速度惊人。他的早年生涯对于他后来的前程缺乏任何预示。在辛亥革命成功后的10年中,他无所事事地游荡于江湖,他加入了上海最大的黑社会组织青帮,并拜投杜月笙、黄金荣门下。他还是1910年代后期上海股市热潮中的投机分子,却是个不够精明的失败者,也因此,一直到1925年,不了解实情的合众社仍称之为银行家。这次失败,促使他来到孙中山身边。在孙中山的高级助手中,蒋介石以“脾气暴躁”、“恃才傲物”著称,他经常任性地擅离职守,而每一次离职都将他推向一个更核心的位置。一些蒋介石的研究者将之归结于其故乡宁波溪口的地方特性,小商贾精明的交换能力与乡村中的无赖气质影响了他。当时的军阀唐生智的代表曾在1927年对冯玉祥说,张作霖、吴佩孚是旧军阀,而蒋是新军阀。旧军阀腐败,容易打;而新军阀会拿什么主义来骗人,不好对付。

      即使最狡诈的权谋家也会对蒋介石在1923年至1927年间态度的戏剧性转变而吃惊。不管如何攻击他是个投机分子,他的自我控制能力都令人吃惊。当他得知自己在青楼的放荡导致陈洁如染病时,他发誓今生只喝白开水,并奇迹般地做到了。一直到1925年底他似乎还是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老国民党谢彬甚至在《民国政党史》中,将蒋列为共产党“中国支部”的干部,与陈独秀、李大钊、廖仲恺等并列。面对孙中山逝世所带来的领导空缺,蒋介石是重要的候选人,却可能并非最有力的竞争者,因为他是军事而非党务出身。汪精卫、廖仲恺、胡汉民构成了第一竞争梯队,况且孙中山本身具有浓郁的乡族观念,他本能地认为广东人比外省人更勇敢与值得信任,类似的观念使蒋后来偏执地器重浙江人。当时的广州政府则被分裂的趋向所左右着,在左派廖仲恺与右派胡汉民的冲突中,蒋保持着暧昧的中立,最终,这场分裂因为廖仲恺的遇刺、胡汉民的出走暂告一段落。而当蒋介石最终进入上海时,这个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的信仰者,立刻就前往拜会黄金荣,并与大商人来往密切。

      到了1930年,蒋介石开始自称为基督徒,像冯玉祥一样,他们追随了新式太太的信仰。来自新英格兰的清教传统与刻在他骨子里的儒家思想奇异地统一在一起。1934年的“新生活运动”是这种混合的产物,蒋在他亲自发起这场试图净化社会生活的活动中,要求他统治下的中国人既恪守中国礼仪,又具备加尔文的禁欲精神。在新文化运动20年后,他开始提倡尊孔,宣称新生活的目标就是“礼、义、廉、耻”。但这场运动却是由那位彻头彻尾地西化的卫斯理女校毕业生宋美龄领导的,而执行最得力的则是在苏联接受过共产主义教育的蒋经国。

      对手

      是什么迫使蒋介石最终丢失了中国?在第五次“围剿”后,红军变得困难重重,经过那场史诗般的长征之后,他们在中国的西北维持着生命力。蒋介石的军事努力似乎正显示初步的成效,自1928年,蒋介石就聘请了德国军事顾问,他还从美国与意大利购买飞机。同时,蒋通过各种形式来稳固自己的统治,包括成立蓝衣社、CC派这样的特务组织来监控下属与潜在的对手。而1936年的6月与9月,蒋介石平定了两广的叛变,这意味着自1928年以来断断续续的局部战争告一段落。蒋的政府虽然腐败也不够有效,却也勉强地运转着,他生性多疑,却对技术官僚仍抱有某种尊重,拒绝加入党派的精英人物王宠惠、熊式辉、吴鼎昌、翁文灏都构成了政府中的一部分。而尽管存在质疑,经济学家们还是普遍将1927年—1937年视作中国资产阶级快速成长的年代,在1912年—1937年,中国经济在乱世中保持了顽强的9.2%的增长。而1936年,中国农村则迎来了20年来最大的一次丰收,这暂时性的掩盖了严重的农村问题,“农村破产”是二三十年代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毛泽东从农民的不满中看到革命的力量,而蒋则感到强烈的不稳定感。

      1945年8月15日到1949年10月1日,蒋介石的溃败速度如他获得荣耀的程度一样令人费解。一种最被普遍接受的解释是,蒋领导的政权已完全腐烂,孙中山建立的国民党已完全失去了生命力。即使一些来自异域的旁观者都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费正清在40年代初也在重庆,他形容这座陪都“就像一个个的破盒子堆成的垃圾堆”,他像当时尚未成为主流的一小群美国自由派知识分子一样将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埃德加.斯诺将外观比重庆更糟糕、由窑洞组成的延安描绘成一个富有革命朝气与令人尊敬的城市,当然他不知道为了达到这种昂然的革命精神,共产党进行了整风运动。在1943年8月的日记中,费正清写到:“我对现政权已不存在希望,因为从情感上,它已失去了广大人民的信任……这个政权已千疮百孔,腐朽不堪……”

      当毛泽东与蒋介石在1945年8月28日再次相见时,他们对自己的未来都充满信心。这也是一次他们内心深处谁也不相信的会晤。

      两位领导人在外观上的不和谐感正像中国面临的深刻分裂一样。多年以来,蒋介石就以整洁、严肃著称,他的制服笔挺合身,上面配满了勋章,冠冕堂皇的打扮似乎总怕别人忘记他是这个国家的最高元首;而《大公报》则如是报道毛泽东来重庆时的外表:“灰色草帽,灰蓝色的中山服,蓄发,似乎与惯常见的肖像相似,衣服宽大得很。”

      但是,很多当时的旁观者却认为在为期5周的会谈中,长沙农民领袖毛泽东比“大资产阶级代表”蒋委员长更从容。

      钟情孤独思考更甚于社交活动的毛泽东除了参与会谈,还穿梭于各种酒会与招待会之间,会见各界人士与外交官,他还偷闲写了一首格局开阔、雄心勃勃的《沁园春.雪》,毛向更多的中国人呈现他知识分子而非起义领袖的一面。在最终达成、必将被破坏的和平协议上,毛泽东的签字一挥而就,而蒋的签名就像他的名字与姿态一样中规中矩,拘谨不已。即使有美国方面的保证,重庆和谈仍充满了鸿门宴的味道,项庄舞剑使刘邦虚惊一场,而毛泽东的一个助手则在汽车爆炸中死去。

      历史的很多重要时刻,敌人的失败比自己的成功更重要。1946年,毛泽东的最杰出指挥员之一的彭德怀坦率地说:“我们不会失败,但是,我们的确不可能打赢。”然而,国民党军队的溃败速度超越了除了毛泽东之外几乎所有共产党人的想象。虽然蒋介石也不失为具有独特能力的人物,但不幸地是,他遭遇了一位比他更为强大的对手。

      失败

      蒋的失败并非偶然,1945年和谈上的自信与一年后还都南京的盛大庆典都掩饰不住真实现状的脆弱。在1943年2月的笔记上,在成都旅行的费正清写道:“简直无法相信,在这片土地上竟有那么多的老百姓,而统治他们的阶层竟是那么少的一小撮。农民和乡绅都是旧中国的产物,新中国只不过是薄薄的一层,由极少数维持着现代社会运转的人组成。”费正清发现,中国现代化的一面相当脆弱,不但现代工业脆弱,更缺乏现代国家所必备的行政机构。他说四川省省长尽管地位显赫,却不比上伊阿华州任何一个部门的管理。他没有像样的秘书处,也缺乏任何信息流通与监督机制,总之他的管理全部依靠个人的力量。

      将近40年后,一生颠沛流离的黄仁宇呼应了费正清的观察。他用后半生来思考国民党为何失败。他不否认蒋介石与国民党面临的种种问题,但他把个人的失败归咎于更大的一股历史潮流。他承认蒋本人并非能力非凡,更非如国民党宣传机关所颂扬的“伟大名将”形象,他甚至缺乏基本的个人魅力。在1939年,年轻的黄仁宇第一次见到并聆听了委员长的演讲,但结果却让19岁充满幻想的黄仁宇极其失望,被标榜为“敏捷坚定,爱冒险,有想象力”的蒋介石在一个多小时的演讲中像一个教练班长一样迷恋于细节,黄仁宇后来说:“在和他同地位的战时领袖中,没有人像他一样发表如此无趣的演讲……”在黄看来,蒋介石甚至不具备成为独裁者的能力,因为他从未完全掌控全局。

      费正清说中华民国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而在黄仁宇眼中,国民党军队所拥有的现代装备连同蒋介石设立的现代政府一样,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是如此遥远,它们看起来“更像是外来干涉力量对抗中国社会”。不过,对于更广大的中国人来说,甚至对于当时接受了良好教育的青年知识分子而言,他们或许并不完全了解共产党,但对国民党政府的阴暗面却看得一清二楚。1947年,储安平在当时颇受欢迎的政论杂志《观察》上,提及了国民党政权正在丧失其原来的支持者:“现政权的支持层原是城市市民,包括公交人员、知识分子、工商界人士。现在这批人,没有人对南京政权有好感。”

      1936年那个给人以信心的国民政府到了1948年已令人唾弃。抗战胜利所授予的合法性持续不了多久,即使在1945年胜利的最初日子里,沦陷区的人民就发明了这样的顺口溜“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因为接收大员们似乎只关心“五子登科”——条子,车子,房子,日本女子和票子。8年的战争几乎拖垮了国民党政府,仅以经济为例,官方货币法币至少贬值了2000倍。蒋介石根本没有把握住中国问题的核心所在,他以为只要拥有了足够的国际援助与武器装备,他就可能获得成功。

      没人比陈布雷的个人结局更能映衬出南京政权的迅速衰变过程。自1927年以来,陈布雷开始追随蒋介石,在大部分时间里是其最得力的首席秘书、幕僚长,报人出身的陈布雷为蒋起草了大部分讲演稿,与陶希圣并称为国民党最重要的文宣大将,有“文胆”之称。但59岁的陈布雷在1948年11月最终选择了自杀。在给蒋介石的遗书中,这位具有强烈的中国传统士人风范的人士写到:“天保佑中国,必能转危为安,惟公善保政躬,颐养天和,以保障三民主义之成功,而庇护我四亿五千万同胞。”但谁都清楚,陈是在深切的绝望之中离去的。像他那一代渴望将中国推入现代化进程的知识分子一样,他无法面对他追随了多年的理想的毁灭,这既来自于国民党政权本身,战场上节节溃败和刚刚实行的金融改革的失败,更源于蒋介石越来越无所适从的一意孤行,陈布雷最终发现他无法再与蒋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他的意见失去了曾经的影响力。与此同时,这位老国民党还要面对这样尴尬的场面,他的一个女儿加入了共产党,而一个儿子也带有强烈的共产党倾向,并最终于1952年加入。现实与理想间的强烈反差将他引向的深刻的自我怀疑,

      像很多过渡时期的政治领袖一样,在面临旧思想崩溃,而新思想尚未形成的转型期,蒋介石从被打倒的旧传统和外来思想中寻找精神资源。在黄仁宇的研究中,自1925年后,蒋介石开始阅读了《政治社会史》、《经济思想史》、《列宁丛书第五种》、《俄国革命史》与《革命心理》等。在其1926年的日记中,39岁的北伐军总司令写到:“政治生活全系权谋,至于道义则不可复问矣”,“感情与神秘之势力在革命心理学中占重要地位,而宗教式信仰亦为革命之心理惟一之要素耳。顺应时势,迎合众心,为革命领袖惟一之条件。”但他最终未能把握住众心,4亿5千万人需要土地,需要光明的未来,需要把帝国主义者从中国地盘上赶出去,孙中山这样想,蒋介石为之诱惑,但只有毛泽东知道怎样去实现它。

      毛泽东

      没人能描绘周恩来逝世时毛泽东的心情,而邓小平未能逃脱即将到来的厄运。但毛泽东的又一举动同样让另一位可能的接班人张春桥气愤不已——来自湖南、忠心耿耿却才干平庸的华国锋成为了国务院总理。当毛泽东写下“你办事,我放心”时,就在期待后者能够提出“两个凡是”这样的口号。

      但在毛泽东最后的岁月里,一些更为复杂的情感已在一些人中蔓延开,在过去20年中,一次接一次的运动与悲惨的生活现实,尤其是在天安门广场上风云激荡的“四五”运动之后,毛主席的伟岸形象受到影响。

      他在1970年对斯诺所开的玩笑或许最贴近地概括了他的一生,77岁的毛泽东在送老朋友出门时说自己是“打伞的和尚——无法无天”。林彪用“四个伟大”来形容他,而西方研究者热衷于他给中国带来的文革灾难,中国人习惯听伟人身边的人讲述他和蔼可亲的轶事。在整个20世纪史上,他与斯大林、卡斯特罗、胡志明顺序出场,但显然,他更属于甘地、尼赫鲁的行列,他们共同缔造了第三世界,并试图将自己的国家推入现代化。

      当丘吉尔、罗斯福这些人物的影响力逐渐衰退时,毛泽东导演了一场让世界看呆了戏剧。1968年纽约、东京、巴黎街头的年轻人反对自己的总统,却是那个东方老人的仰慕者……但在浪漫主义的外表之下,他的国家孤立、贫穷、混乱,却傲慢。

      当毛泽东逝世的消息最终传至旅居加拿大的张国焘耳中时,这个中共党史上最早的领导者与最著名的变节者的感慨意味深长:“我们的时代结束了。”但毛泽东的时代却远未结束。

      1990年代初,中国随处可见的毛泽东的画像,除了反映了人们对于这位伟人的缅怀外,更关键的是,人们需要用他来抵挡转型期的价值观混乱。对于毛泽东的解读方式是个多棱镜。公众、知识分子、军人、政府官员、农民、外界观察者,左派或是右派,他们都从各自角度得出了迥然不同的结论。陈云就曾在70年代末感慨,倘若毛主席在1956年去世,毫无疑问,他是中国人民的最伟大领袖……如果在1966年去世,他的光辉将受到一些磨损,但成就依旧斐然。

      复出

      1976年,刚刚过完72岁生日的邓小平,焦虑却无力地感受着过渡期的混乱,在与江青为首的“四人帮”斗争中,他对他们充满敌意。“她是个坏女人”,即使在四年后接受法拉奇采访时,他仍用这样的方式表达着对她的愤怒。“父亲没有行动自由,完全无能为力。他惟一能做的,只有静等事态的发展。”邓小平的女儿毛毛在《邓小平在文革岁月》中这样写到。在她的另一段叙述中,我们得知邓小平了解“四人帮”被捕的过程几乎再现了1949年前地下党员的工作场景。10月8日,当贺平带着这个消息来到邓家时,“我们大家一起走到厕所,关上门,再大大地开开洗澡盆的水龙。在哗哗的流水声中,我们围着贺平,听他讲中央粉碎‘四人帮‘的经过。父亲耳朵不好,流水声音又太大,经常因为没听清而再问一句。”

      两天后,邓小平再次发挥了其政治敏感性,在致汪东兴的信中,他对中央行动表示了坚决的拥护,但就在邓小平写信的当天,《人民日报》的社论表明要继续“批邓、继续反击右倾翻案风”。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在1977年在天安门广场进行的纪念周恩来去世一周年的活动中出现了这样一条横幅:“要深入批邓:小平同志,你拿这么高的工资,不出来工作不行咧!”

      1977年7月17日,邓小平第三次归来,他是一连串重要岗位的副职,中共中央副主席、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副总理,还有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在权力阶层中,他排在华国锋与叶剑英之后。

      邓在1977年所做的整顿努力令人印象深刻,他是一大批老干部和中国民众心中的希望,他主要的改革思想在这一年的工作中都已有所展现。尽管他已经73岁,但在复职4天后的十届三中全会中,这位老人坦率而自信:“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还能在不多的余年里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我个人来说是高兴的。”但一切该如何开始?是的,关于“四人帮”的控诉仍在继续,从混乱中暂时摆脱出来的喜悦感与放松感仍鼓舞着整个社会,但人们知道了旧道路的错误,却并不意味着他们知道了新方向。

      关于邓小平如何在1978年12月最终成为这个国家事实上的领导人的过程,没人能够详细说明。它是民间力量与党内力量共同作用的产物。“四五运动”的平反与《光明日报》在1978年5月刊登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共同营造了重要的舆论气氛,而在党的内部,那些在文革中受害的老干部也逐渐回到权力的中心,共同的惨痛经历使他们成为邓的天然支持者。

    Google向华尔街低下了高傲的头

  • 原始出处: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络版

  • Google Inc. (GOOG)周三终于向华尔街低下了高傲的头。

    这家网络搜索公司试图通过一次非传统的首次公开募股(IPO)来颠覆华尔街规则的举动最后被证明是事与愿违,该公司大幅缩减了募股规模,并将IPO价格定在一个远低于先前预期的水平上:每股85美元。

    Google自身的傲慢、投资者的固执以及科技类股的低迷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将这次IPO变得一团糟,监管它曾经被贴上本世纪最热门IPO的标签。Google周三晚间将IPO价格定为85美元,这一数字比它上月对监管机构所称的108-135美元预期区间的高端低了37%。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 的拍卖理论学家Matthew Rhodes-Kropf说,这个价格说明通过拍卖上市是一个失败,因为它有著太多的不确定性,以致于让许多投资者止步不前。他说,由于这种不确定性,Google的IPO定价要低于在标准机制下能够得到的价格。

    此外,这一定价还位于其周三早些时候下调后的85-95美元价格区间的底端。Google周三晚间拒绝对调低后的价格发表评论。此次Google募股数量总计1,960万股,而在周三之前市场还期望其筹募2,570万股。

    Caris & Co.的分析师David Garrity表示,在一定程度上由于交易设计问题,新股承销过程受到了严重影响,这样的不确定因素可能使投资者决定不再投资。

    Google有关所筹资金用途的有限信息,以及拒绝提供近期业绩目标的做法令投资者大为恼火。分析师表示,信息匮乏是导致投资者对该股估价没有把握的原因之一。投资者一直试图判断,与其最接近的竞争对手雅虎相比,Google可能有哪些弱势。

    市值372亿美元的雅虎公司因一直提供收益预期,且业绩不断达到或超过预期而受到投资者追捧,其股价也因此享受较同行较高的溢价。Jefferies & Co.的分析师Youssef H. Squali表示,雅虎管理层长期以来的业绩历历在目,而该公司的业务相对也更加多样化。

    在Google在周三提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的文件中表示,公司削减了其IPO的股票发行数量和发行价区间,称其计划发行1,960万股,定价区间为每股85美元至95美元。

    该公司曾于7月26日宣布将发行2,570万股,定价区间为108美元至135美元。

    Google Up in Market Debut After Bumpy IPO

    By Nicole Maestri and Reed Stevenson

    NEW YORK/SEATTLE (Reuters) - Google Inc. shares made their long-awaited stock market debut on Thursday, rising sharply to $100 after an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marked by missteps and lackluster market conditions.

    Google co-founder Larry Page and Chief Executive Eric Schmidt, guarded tightly by security, were at the Nasdaq stock market's broadcasting facility in Manhattan as the Web's most popular search engine began trading as a public company.

    After ending its unconventional auction to price and sell the shares on Wednesday, Google sold 19.6 million shares at $85 each, raising $1.67 billion, the biggest IPO so far by an Internet company.

    The shares ended trade at $100.34, up $15.34, or 18 percent. Trade ranged from a high of $104.06 to a low of $95.96.

    Google shares dipped slightly in after-hours trade after Nasdaq closed, to $100.02, but analysts expected the shares to be well supported in the weeks ahead as buyers who missed out on the auction place bids.

    "There were a fair amount of institutional buyers that stayed out the auction but came in (today)," said Martin Pyykkonen, an analyst at Janco Partners. "I see a floor in the $90s."

    Workers at Googleplex, the glassy corporate complex in Silicon Valley, waved off reporters' questions about their big payday as they showed up for work on a cool Thursday morning. Local businesses reported that some of Google's 2,300 employees had been shopping recently for new cars and toys.

    Google, however, did not fetch the price it had initially targeted for its IPO. On Wednesday, Google slashed the expected price range on the shares to between $85 and $95, down from a previous range of $108 to $135. It also cut the number of shares offered to 19.6 million from 25.7 million.

    One fund manager said the lowered price might invigorate investor interest. He said he might buy Google shares in the next few days, depending on how they performed.

    "At $108 to $135 a share, it was too expensive," said Douglas Wright, a portfolio manager for Britannic Asset Management in Edinburgh, Scotland. "But now we have a much more comfortable valuation."

    Wednesday, August 18, 2004

    FeedDemon 1.11.3 and Keygen



    【产品评测】FeedDemon是一款设计精良的单机版新闻阅读器,对于从没有耳闻过RSS新闻服务的菜鸟用户来说它无疑是理想的选择。FeedDemon价格为29.95美元,具有一个解释基本新闻阅读器概念的出色安装向导(一个频道是指一个新闻源,例如纽约时报的RSS新闻服务就是一个频道)。对于某些人来说,这些概念可能很基本,但是我们仍然对该软件制造商(Bradbury Software)的行为表示称赞,因为它向菜鸟用户们解释了新的软件概念。



    FeedDemon 1.11.3 (2.29MB)

    FeedDemon v1.11.3 Keygen(注册机)




    Tuesday, August 17, 2004

    [对软件认识的十二点感悟]

  • 原始出处:IT168

  •   1、工具观



      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的主宰,主要在于其发明与使用工具的能力。从这种意义上看,软件也是一种工具,是代替、强化和延伸人类思维能力的工具,而其他工具则使人的体能、感官等得以增强。软件的使用方法与其他工具相仿,由使用者操作以完成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化;而软件的应用过程却不像其他工具那样有磨损、折旧及报废的过程,它的生命结束在于技术、业务上的滞后。


      2、逻辑观


      软件是代替与增强人脑思维功能的逻辑产品。正如一位名教授所言,欲使计算机为人思考问题,则人必须首先用计算机的方式思考问题,而计算机的思考方式是形式逻辑,或称数据逻辑。从逻辑学的角度看,人的思维与认知过程就是某种形式的演绎与推理过程,为此逻辑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直接推进了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形式逻辑通过建立一种可机械实现的符号演算机制,模拟了人类思维中的一类精确推理过程,特别是从形式逻辑分离出来的形式化语言和有限状态自动机理论,为计算机语言的产生及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


      3、计算观


      计算的实质是寻找一种可机械执行的算法,软件当然可以归为此类。对计算的长期理论研究导致了第一个计算模型----图灵机(Turning machine)的诞生,它被公认为现代计算机的祖先。对可计算性的深入研究推导出了图灵机的等价模型,如流程图即是一种可计算性的等价模型。可计算性理论也对不可计算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开发万能计算机杀毒软件就是不可计算问题。对算法的深入研究也产生了另一门学科,即计算复杂性理论,着重于NT难解型问题的研究,如推销员问题就是NT难解型问题之一。


      算法模型也向着限定化的方向发展,如X/OPEN组织所推出的XA和XA+两阶段提交交易处理模型、Microsoft公司提出的COM+网络计算模型、IBM公司提出的基于SET协议的Internet网络计算模型、SUN公司提出的RMI网络模型及OMG组织提出的CORBA网络计算模型等,对不同环境,特别是网络环境下的计算过程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数学是理学的基础学科,大量的自然和社会问题可以通过数学的方法进行描述,但数据问题却不一定是可计算问题。为此,计算数学学科应运而生,通过逼近、迭代等方法将数学问题变成可计算问题。


      从计算的观点看,计算机只是执行算法的机器。算法通过指令的方式进行描述,指令则从算法语言如C、COBOL等编译而来,而算法语言所描述的是用户的业务逻辑,因此软件系统可视为特定算法的实现。


      4、组成观


      关于软件可用两个简单的算式来概括:


      软件=程序+文档


      程序=算法+数据结构


      以上简单的公式已被大多软件工程技术人员所接受。程序是软件的产品,但在其使用和维护过程中需要使用手册和技术文档,其开发过程需要有分析和设计文档、工程实施文档及项目管理文档等。算法是程序的灵魂,体现着软件的处理能力,而数据结构则是软件的实体,代表着业务数据的存储结构和部分业务逻辑关系。数据结构无论对于软件的应用和开发都是至关重要的,有经验的系统开发人员认为,良好的数据结构的确立,相当于软件开发成功了一多半。


      5、模型观


      模型论属于逻辑学的范畴,因此反映的是思维及意识形态上的东西。建筑模型从形态、比例、色调上反映着与实物的对比关系,数学模型从量的角度反映了客观世界事物属性间的约束和控制关系。从模型论的角度看,整个软件系统是客户业务实现的一个模型,特别是软件的研制过程就是一个建模及模型间的演绎过程。需求是一个模型,代表了从用户视角反映软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体系架构是一个模型,从较高层次上反映了系统的软硬功能群的组成结构及分布关系;概要设计是更进一步的建模过程,反映了软件系统在体系架构之下最小功能的组成、调用关系、命名方式及参数化构成;详细设计是在概要设计框架内的细化过程,定义了各功能的具体实现机制;编码是基于详细设计的建模过程,将设计文档变换成计算机语言和数据结构;测试过程通过一系列业务模型,对系统功能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进行验证。


      现代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理论,提供了更高级和先进的系统建模方法与理论,如UML语言、MVC模型等。


      6、集成观


      应用软件的功能最终要转换为硬件服务来实现,在此期间调用、控制、协同和驱动了系统软件和不同硬件的一系列功能,不难看出,应用软件系统是一个粘合剂,它将其他厂商提供的软件和硬件集成在一起,为用户提供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从这一角度看,应用软件的开发者对软硬件组合具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同时也要求软件开发商具备丰富的软硬件知识,这是建设高质量、高性能价格比应用系统的基础之一。

    Sunday, August 15, 2004

    Athens 2004 官方网站




    Photograph from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ATHENS 2004 Olympic Games  Posted by Hello


    Photograph from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ATHENS 2004 Olympic Games  Posted by Hello


    Photograph from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ATHENS 2004 Olympic Games  Posted by Hello


    Photograph from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ATHENS 2004 Olympic Games  Posted by Hello


    Photograph from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ATHENS 2004 Olympic Games  Posted by Hello


    Photograph from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ATHENS 2004 Olympic Games  Posted by Hello


    Photograph from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ATHENS 2004 Olympic Games  Posted by Hello


    Photograph from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ATHENS 2004 Olympic Games  Posted by Hello


    Photograph from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ATHENS 2004 Olympic Games  Posted by Hello


    Photograph from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ATHENS 2004 Olympic Games  Posted by Hello


    Photograph from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ATHENS 2004 Olympic Games  Posted by Hello


    Photograph from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ATHENS 2004 Olympic Games  Posted by Hello


    Photograph from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ATHENS 2004 Olympic Games  Posted by Hello


    Photograph from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ATHENS 2004 Olympic Games  Posted by Hello